小张30出头,两年前感觉双眼发胀、头闷不适,以为是工作劳累,并未放在心上,直到近段时间视力越来越模糊,看东西视野缺损,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双眼眼压高,视力下降严重,已经是青光眼晚期。医生告诉他,若不尽快控制眼压,双眼随时可能失明。
小张十分纳闷:“青光眼不是老人病吗?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
其实,像这样不知自己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占绝大多数。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大约5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可能更为巨大。
1、眼压、青光眼、您了解吗?
1.1眼压是眼球内部压力的简称。青光眼发病,和眼球内压力异常有关。正常情况下,眼球有一定量的“水”填充支撑,就像一个水池,青光眼病人因为“下水道”堵住了,里面的“水”排不出去,就会导致眼球压力升高,感觉眼睛酸胀、头痛。持续的高眼压会“压坏视神经”,造成无法恢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1.2其次,青光眼不仅局限于老年人,它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层,只是老年人发病率相对更高。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3%,致盲率约30%。40岁以上,糖尿病,高度近视,青光眼家族史患者,皆为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1.3通常大家所熟悉的青光眼,多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表现为急性发作的眼压升高、视力丧失,常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而像小张这样的,属于是开角型青光眼,这一类型青光眼早期毫无症状,极易被忽视。近年来,青光眼发病率不断上升,大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直到出现视力下降、眼胀、视疲劳、看灯光有彩虹样感觉、头痛等症状时,到医院检查眼压等,才被确诊。
1.4青光眼对视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是导致人类不可逆性致盲的大眼病。如果把眼球比作灯泡,青光眼损伤的好比灯泡后面的电线,电线铜丝断一根便少一根,断了不能再生,少到最后,灯泡也就不亮了。因此,青光眼治疗必须坚持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原则。
2、如何防治
2.1形成正确的认知,加强青光眼的科普教育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让患者接受“早就诊早治疗”“青光眼可控可防”等科学的理念。这对于患者及临床工作都将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这一正确的认识也将有助于患者家属营造更好的康复环境,以更多地理解、更为科学地护理,帮助青光眼患者走出疾病的阴霾。
2.2提高防治意识,一项数据是触目惊心的,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到了青光眼的晚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实现,离不开居民对于青光眼防治意识的提升。
2.3医患共同管理,科学而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减少青光眼危害,战胜青光眼的关键。这就意味着青光眼的治疗,不仅要从治疗手段上展开干预,更需要患者调整自身的生活起居、精神状态;家属改变家庭氛围、开启关爱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
2.4加强科教宣传,科学的宣传是提升全民对于青光眼了解的必要途径。“世界青光眼日的宣传“、”青光眼科普讲坛”等,使得青光眼患者及普通民众得以受用,推动了青光眼科普教育工作的深入。在这一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聚力于传统的宣传模式,以现场义诊、宣传等方式,服务于青光眼患者,提升居民对于青光眼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应积极的开启新媒体时代青光眼宣传的新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方式,积极地向患者和大众推动青光眼的相关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普宣传受众人群的认知。
2.5定期的眼科检查十分必要,要像监测血压一样监测眼压。有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远视、高度近视、各类眼病、长期使用激素等青光眼高危人群,35岁后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排除和早期发现青光眼。
对青光眼正确认知的形成,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居民对青光眼认知上的改变,减少青光眼性低视力和盲。
供稿供图:眼科 马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