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由于活泼好动,其骨折发生率在骨科患者中占30%左右,属于意外骨折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群体。但是作为一种突发事件,家长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非常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健康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骨折后,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促进孩子骨骼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孩子骨折后的护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解骨折
临床上将患者的骨结构出现连续性部分断裂、完全断裂称之为骨折,主要人群为老年群体、儿童群体,中年群体中也时有发生,但是多为创伤、骨骼疾病等因素所导致。通常诱发骨折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积累性劳损、直接暴力以及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是指反复、轻微以及长期性出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伤,容易导致肢体特定位置出现骨折的情况,也称之为疲劳骨折。直接暴力是指由于暴力直接对骨骼某一部位产生直接作用所导致,进而导致出现骨折的同时伴随有软组织损伤。间接暴力是指由于纵向传导、杠杆作用等导致的远端骨折,例如从高处坠落双脚着地,由于重力的关系,躯干向前屈曲,从而导致在腰椎脊椎的交界处增加压缩性骨折、椎体爆炸性骨折发生风险。
骨折患者多伴随有发热、休克等表现,以畸形、疼痛、异常活动为主要特征,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
儿童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
(1)骨骼发育不成熟: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水分和钙盐含量相对较低,这使得儿童的骨骼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韧性,但脆性也相对较大,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儿童的骨骼更容易发生骨折。
(2)运动能力逐渐增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运动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在运动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协调能力差等原因而受伤,从而导致骨折。
(3)营养不足:儿童若长期摄入的营养不均衡,可能导致钙、磷、维生素D等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这将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使骨骼更容易发生骨折。
(4)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户外活动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维生素D缺乏、钙流失等问题,进而增加骨折的风险。
(5)意外伤害: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伤害,如摔倒、碰撞、高处坠落、滑板等,这些伤害可能导致儿童骨骼受伤,甚至发生骨折。
护理措施
(1)注意不可过多的移动孩子:无论孩子受伤部位在哪儿,一旦存在疑似骨折的情况,都需要将其看待为骨折,尽量避免搬运。若孩子的患肢肿胀比较严重,可以将裤管或者衣袖剪开,以缓解疼痛,若孩子骨折的同时还伴随有伤口,可以使用绷带、清洁布条等进行包扎,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四肢骨折的孩子可以使用木棍等进行固定,若胸腰椎骨折需要静卧,及时就医,同时注意在医生未确诊之前,切忌不可私自进行按摩、热敷等治疗。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孩子的舒适,避免骨折部位受到二次伤害。
(2)严密监测孩子的伤情:在孩子入院之后经过医生诊治,确定为骨折部位为肘关节、肩关节以及髋关节时,需要使用夹板、石膏来进行固定,之后注意严密监测孩子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例如手指的颜色变化、手指的活动度、手指直觉以及手指血液循环情况,若孩子的指尖存在发青、发紫、发凉以及疼痛感剧烈,同时还伴随有手指麻木、伸屈不利以及局部过敏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将病情危险等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注意饮食和补充营养:①骨折后,孩子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支持骨骼的愈合,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等。②骨折期间,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孩子的饮食偏好,注意饮食多样性,以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③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给孩子补充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促进骨骼的愈合,缩短治疗周期。
(4)恢复期功能指导:对于每位骨折患者来说,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孩子骨折也不例外,因此需要针对孩子的骨折程度、实际治疗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早期骨折(受伤后1-2周),家属应该帮助孩子对受伤部位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从而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流通。在2周之后,孩子的患肢逐渐稳定,可以辅助孩子逐渐进行上下肢活动,注意运动过程中动作需要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运动强度由低到高。在骨折的后期,多鼓励孩子战胜疼痛,加强对患肢进行主动活动,以促进孩子恢复。
总之,孩子骨折后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干预,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疼痛感,促进康复。同时也祝愿孩子们都能够早日康复,重返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