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脑血管病科(陕西省咸阳市712000)
张亚军 刘晓丽 杨成义 赵雄飞 慕廷民
假性球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性延髓麻痹,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为主要特征。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腹针疗法”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血管病。其中脑梗死19例,脑出血7例,复合性中风4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2d,最长0.5年。首次发病5例,再次发病25例。
1.2 治疗方法。针剌主穴:腹针(中腕、下腕、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大陵双);配穴:内关双、三阴交双、廉泉。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用1.5~2寸30号毫针依次针剌中腕、下腕、气海、关元,再分别剌双侧滑肉门、大陵,一般深度为1.2~1.5寸,针下沉紧得气为度,如不得气稍事提插捻转;然后针双内关、三阴交,中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最后针廉泉,向舌根进针1~1.5寸,提插捻转2~3下即出针。余穴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吞咽正常,语言正常,饮水不呛咳;显效:吞咽、语言功能基本恢复,饮水偶有呛咳;有效:可听懂讲话,吃流食及饮水偶有呛咳;无效:经治疗10次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本组30例,治愈23例,显效4例,有效3例。其中首次发病者5例经1~3次全部治愈;再次发病者18例,经1~3次治愈10例,~5次治愈3例,~10次治愈5例;总有效率为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4岁。于2000年10月14日午饭后开始言语含糊,吐字不利。即送医院治疗,2d后因无明显效果来我院。经头部CT诊断:左颞顶叶脑梗死;左基底节区陈旧性脑梗死。查:神志清楚,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舌不能伸出齿外,饮水呛咳,不能进食;血压107/95mmHg(14.3/12.7kPa),舌红,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风痰上扰。取穴:内关双、三阴交双、风池双、水沟、天突、廉泉。针剌每日1次,同时结合西医治疗:蕲蛇酶、脑活素、血栓通静滴,每日1次。经上述治疗1周,病情无明显改善,遂改用“腹针”治疗,15:00施术,当晚患者即能进食,次日查房患者言语清楚,舌能伸出,喝水不呛,告愈。巩固治疗10次。
4 讨论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双侧皮质延髓束病毒损害而引起的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瘫痪,常累及咽、喉、舌功能障碍。中医学将此归为“中风”、“暗痱”、“喉痹”等范畴,属肝肾阴亏,风痰上扰,阻塞清窍。治宜肓阴潜阳,利咽通窍,以往传统取穴收效甚微。薄智云教授创立的“腹针疗法”的启导下,根据《素问》、《灵枢》、《难经》以任脉的描述:“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之理论,选用任脉结合“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炙治疗原则,用任脉为捷为速,且任脉为阴脉之海,起到肓阴,熄风,潜阳的治疗作用。此外,薄智云教授认为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是全身经脉汇集、经气聚结的部位,亦即脏腹之气聚结的地方,故有“神阙布气”之说[2]。所以选用腹部经穴既能引发疏通经气,又能使“气至病所”。所用的中腕、下腕、气海、关元均是经气深藏的重要穴位;滑肉门、外陵为“腹针”的四关穴,通达四肢百骸;此外,滑肉门在许多医典中有治舌强,中风失语记载;三阴交、内关、廉泉均为治疗此病的常用穴。以上配合,标本兼治,主次分明,取得速效。
参考文献
1 薄智云.腹针的临床应用,北京中医,1992,6
2 薄智云.神阙布气与腹针,北京中医,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