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员工版网站!
当前时间:
尼莫地平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30例观察
发表时间:【2007-08-20】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8379】次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血栓一科(陕西省咸阳市712000)赵掌权 慕廷民 杜晓霞

自1999年以来,笔者使用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0例,并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论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2岁,平均56岁,病程1天~15年;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8~74岁,平均55岁,病程1天~13年。两组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①反复发作的眩晕。②伴头痛、视物模糊、一过性黑朦、言语障碍、耳鸣、走路不稳、面部及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眼震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③多为中老年。④有明确病因(如动脉硬化、颈椎病等)。⑤经颈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和颈椎片示颈椎病,且头颅CT未见异常。

1.3 临床表现:眩晕55例,头痛20例,感觉障碍14例,视力障碍12例,恶心、呕吐8例,耳鸣8例,走路不稳5例,眼震4例。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的尼莫地平4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丹参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两组一般对症治疗相同。

1.5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眩晕及其它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眩晕及其它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体征2周内无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眩晕及其它症状体征终止时间见表1。由表1可见其治疗组终止发作的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

2.2 两组疗效对比见表2,尼莫地平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眩晕及其它症状、体征终止时间分布

  n 眩晕及其它症状体征终止时间
<1天 1~3天 4~7天 8~14天
治疗组 30 9 14 4 1
对照组 25 2 7 11 1

经秩和检验:uc=2.789 P<0.01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 30 25 3 2
对照组 25 9 12 4

经秩和检验:uc=3.632 P<0.01

2.3 不良反应:少数人可出现血压下降、短暂头痛、颜面潮红,恶心胃肠道不适等,减慢滴速后缓解。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有3个重要特点:一是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管者在正常人占2/3,甚至单侧椎动脉极细小或缺如;二是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入颅,50岁以后颈椎易发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三是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变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是由上述一种或几种因素所致,从本文来看,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及颈椎病。另外,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使血流减慢,有利于血小板聚集,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

尼莫地平为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钙离子内流,在不明显影响外周血流量和血压的剂量下明显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尼莫地平除直接扩张椎-基底动脉外,还可扩张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通过侧支循环间接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的血流量(椎动脉与颈内动脉经willis环形成侧支循环,椎动脉与颈外动脉的末梢支之间和大脑表面的软脑膜动脉间亦有多处吻合),并且尼莫地平还能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通过本组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症状终止时间及疗效,尼莫地平治疗组均优于丹参组(P<0.01),值得推广。